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發型 » 馬尾水師學堂由誰創辦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馬尾水師學堂由誰創辦

發布時間: 2021-03-09 07:16:52

1、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創辦於哪一年?

1866年

新華網福州7月7日電 10年前消失的中國第一所大學---船政學堂將重歸福州市馬尾故地。據悉,馬尾區准備在現區屬的二十四中內重建船政學堂,並擴大規模消息傳出後,海內外5000多名船政校友紛紛致電福建船政校友會,表示願為復辦船政學堂竭盡全力。

船政學堂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第一所高等學府,曾培養出北大第一任校長嚴復,中國第一批海軍名將劉步蟾、薩鎮冰等,中國第一代工程專家魏翰、詹天佑等,並締造了中國近代史上53個第一。由於歷史原因,船政學堂於1994年7月搬遷至福州倉山,合並到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自去年上半年以來,船政校友和中國海軍中將張序三、李鼎文將軍呼籲復辦船政學堂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第1144號和1606號提案都要求重建船政學堂。為此,馬尾區成立了馬尾船政學院籌備領導小組,由區主要領導任組長,專項負責。區里還多次組織馬尾船政學堂校友會和專家學者,探討船政學堂校址以及辦學方案。據了解,船政學堂可能取名船政學院。

據介紹,目前健在的船政校友有5000多名,分布在海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中國內地和台港澳、美國居多,這些人中有部長、院士、海軍將領、航海教授、海運及企業集團主管等。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每一個大型海運集團都有船政校友,海峽兩岸設有航海系的高等學府內也都有船政校友任教。前些時候,福建船政校友會向在冊的世界各地校友發了5000多份建議信,將國內全力弘揚船政文化的消息告訴海內外校友。校友們欣喜異常,奔走相告,紛紛致電福建省校友會,建議復辦的船政學堂近期可名為「福建船政學院」,辦到一定規模後,升格為「福建船政大學」。

船政校友們還決定通過以下方式為復辦船政學堂貢獻力量:復辦船政學堂,若需公辦民助,自己願意捐款;願意捐獻自己積累的大量航海教材、輪機教材、學術資料、教案;願意義務到船政學堂做客座教授;願意牽線讓船政學堂與世界知名的航海大學聯合,聘請教授到馬尾講學,共同科研攻關,嫁接最先進的航海、輪機教學模式。

福州船政校友會的近20位校友日前在福州再次開會研究,准備就復辦船政學堂向世界各地的船政校友會徵集建議,還計劃於今夏舉辦"海峽兩岸船政校友復辦船政學堂研討會",准備動員世界各地的船政校友力量,加快船政學堂復辦速度。(劉琳)

2、福建水師由何人創建?又是如何毀於一旦?

福建水師者,乃恪靖侯左文襄公東閣大學士左宗棠所創,毀於中法戰爭中的馬尾海戰,被法國軍隊——法國遠東艦隊全殲,11艘戰艦,16艘運輸船,1000餘將士全部陣亡。

3、馬尾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

流傳千年的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出人頭地,進入上層社會的最重要途徑。整個社會的教育體系就是圍繞著這個制度建立起來的。從國子監到縣學,乃至民間的書院、私塾,都是以登科及第為辦學目標。當明清科舉考試的形式成為八股制藝後,青年士的頭腦就被徹底禁錮起來,任何生動活潑的自然科學知識,都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旁門術數,因而造成近幾百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的萎縮。鴉片戰爭前,今文經學家們提倡經世致用。戰後,林則徐、魏源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洋務運動中,自然科學和軍事技術開始受重視,新式軍事院校也應運而生。
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它的創辦和船政局的建立幾為同時。創始人是左宗棠。
學堂開始招生時,設想的生源主要為本地資質聰穎、粗通文字子弟。但在科舉盛行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破天荒建立的軍事技術學校對士子吸引力不大,因此後來把招生一直擴展到廣東、香港一帶。報名者必須填寫三代名諱、職業、保舉人功名經歷填寫保結,並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保證書。第一次招生考試的試題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
當時參加報考的,主要是家境貧寒之士。其次是受到外國影響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國學堂學生。獲得考試第一名的福建侯官人嚴宗光(後改名嚴復),身世遭遇就很具有代表性。嚴宗光父祖兩代皆為中醫。他自己從小進私塾,再加上父親的輔導,打下了較好的學業基礎。不久,父親因搶救霍亂病人受到傳染,不治而亡,家道急驟中落。聽說船政學堂衣食住全由官家供給,每月還有四兩紋銀的補貼,便決定前去報名。嚴宗光的叔叔是個舉人,母子倆請他作保,舉人對此種新學堂絕無好感,當即回絕,後來只能瞞著他私自填寫保結,還引來一場爭吵。宗光和母親只得痛哭跪求,才算了事。嚴宗光在考試時面對試題觸景生情,文章自然寫得情文並茂,大得沈葆楨的贊賞。
這次招生共錄取嚴宗光、羅豐祿、林泰曾、劉步蟾、方伯謙、林永升、黃建勛、蔣超英、葉祖珪、邱寶仁、何心川等幾十個人,年齡約為12~15歲。另外從香港招來張成、呂翰、鄧世昌、葉富、林國祥等,皆已學過英文,基礎較好。1867年1月6日,學堂正式開學。此時校舍未成,便假城南定光寺(白塔寺)的空房作教室。在暮鼓晨鍾的古剎里,飄出了誦念A、B、C、D的朗朗書聲。無可辯駁地宣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除了白塔寺外,學校還在仙塔街、亞伯爾順洋房設置臨時校舍。未幾,船政局在馬尾新蓋的學堂落成,旋將三處學生一並遷入。學堂分作兩部分,前學堂以法語授課,包括製造專業和設計專業。製造專業是前學堂的主要專業,它的培養方向,主要是船體和蒸汽機的設計製造人員。設計專業是日意格的說法,在中文文獻中稱作「繪事院」,目標是培養繪圖員。後學堂以英語授課,包括駕駛專業和管輪(輪機)專業。它為後來的海軍事業培養了大批軍官。學堂還附設藝圃,培養技術工人。
船政學堂正式辦學後,面向全國招生,無論滿漢民族皆可報考。但除了閩、粵兩省外,僅有其他省籍學生一二人而已。廣東及外省人,主要報名學習駕駛。學製造的,全是福建人。即使在駕駛班,福建人也佔了多數。這自然是由於學堂設在福建,且福建又地處沿海,得風氣之先的緣故。到後來,福建人不僅遍布海軍上下,其他海軍學堂也由福建人或與船政局有關系的人主持。在舊中國海軍中,福建人獨多。福建人互相推薦、援引,對於發展海軍事業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形成小圈子,排斥非閩系人士,就帶有強烈的封建地域集團的色彩,以致被人稱作「閩黨」。
1874秋,英國軍艦「田鳧」號訪問了馬尾。海軍軍官壽爾記載了當時他所看到的船政學堂的情景,大致上能夠反映早期船政學堂的狀況:
「我訪問學校那天,學生大約五十人,第一班在作代數作業、簡單的方程式。第二班正在一位本校訓練出來的教師的指導下,研習歐幾里幾何學。兩班都用英語進行教學。命題是先寫黑板上,然後連續指定學生去演算推證各階段;例題的工作完成後,便抄在一本美好的本子上,以備將來參考。我查閱其中幾本,它們的整潔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有的口授的題目是用大寫的。當我們想到用毛筆繕寫的中國文字和用鋼筆橫書的拼音語言間的區別時,便更知道這是一件非凡的事。學生每天上學六個小時,但課外許多作業是在他們自己的房間里做的。星期六休假。學生們一部分來自廣州和香港,一部分來自福州。這些從南方來的,常是最伶俐的青年,但是他們勞作上不利之處是不懂官話;不懂官話在政府工作便沒有升遷的希望。因此他們每天化一些時間同一位合格的本地老師學官話……海軍學校招收學生的方法是在福州城所有明顯的地點遍貼告示。規定年齡為十六歲以下,但這項並未很嚴格執行,因為有一些由香港方面的廣告招收而來的學生是在二十歲以上。報名學生,給以中國經典知識的考試。直到最近,學校未曾錄取過對自己國家的經典與文獻沒有相當知識的學生。……嘉樂爾先生的職務並不伸展到學生們的私人住宿區去,那是一位官吏管理的。廣州和福州的學生分開住,用不同的廚師。嘉樂爾先生稱贊這些學生,說他們勤勉與專心工作,也許超過英國的學生。因為他們不管他在場不在場,都堅毅地工作,未曾給他麻煩。從智力來說,他們和西方的學生不相上下,不過在其他各方面則遠不如後者。他們是虛弱孱小的角色,一點精神或雄心也沒有,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巾幗氣味。這自然是由撫育的方式所造成的。下完課,他們只是各處走走發呆,或是做他們的功課,從來不運動,而且不懂得娛樂。大體說來,在佛龕里呆著,要比在海上作警戒工作更適合他們的脾胃。」
除了近代科學知識外,還要學習傳統文化。沈葆楨談到:「每日常課外,令讀《聖諭廣訓》、《孝經》,兼習策論,以明義理……蓋欲習技藝不能不藉聰明之士,而天下往往愚魯者尚循規矩,聰明之士,非范以中正必易入奇邪。今日之事,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且浮澆險薄之子,必無持久之功。他日於天文、演算法等事,安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謹始慎微之方,所以不能不講也。」這是中體西用理論的早期表述,也是洋務派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基本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他們與保守頑固派有著相通之處。在19世紀70年代前後,洋務派是中國社會對世界形勢和中國面臨的危機了解得最多的一個社會集團,沈葆楨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他對於中西文化的看法不過如此,人們又怎能祈求洋務派倡導的「自強」運動取得根本勝利呢?
1871年,船政後學堂的外籍教師嘉樂爾收到一封裝飾精美的來信:
「 James Carroll夫子教席:
惟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大人左奏請設船政局,以為強國之一法。皇上命令前江西巡撫沈在福州府的Chung-Tzé興建所需的宿舍,派日意格先生等盡力協助此事業。沈大人建立一所海軍學堂,招收一批學生,聘請英國紳士James
Carroll先生為教師,授航海原理,迄今五載。生等已修完了功課,即將航海,一試本領。為著這個航行,我們已做了廣泛的准備。在離去之先,我們--你的忠實的學生--對於你的照顧及不倦的訓誨,表示感激之忱……從今而後,我們要去對付颶風、控制狂浪、窺測日星的行動,了解暴風的規律,勘察海島,調查岩石的性質。我們從老師所學習到的一切,在日後生活的經驗中,將被證實為真確。這樣地,最可怕的困難成為平易,最險惡的情況成為靜謐。我帝國政府將以制度為例范,推廣至於無窮……我們和你分別,雖覺難過,但我們為政府服務之心甚切,是以不能不把個人的意願放於次要地位。我們的愛國心將不減少,我們的離去,老師,將為你所喜悅與贊許。
你忠實的學生(二十三人簽字)」
不久,嚴宗光、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珪、方伯謙、、林永升、邱寶仁等18人與前學堂的部分學生登上「建威」艦,開始了他們渴望已久的海上遠航。這次航習,先後到達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歷時四個月。扣除各碼頭停泊時間,實際在洋面75天。海天盪漾,有時數日不見遠山,有時島嶼縈回,沙線交錯,練習艦經受各種考驗。去時由教習躬督駕駛,各學員逐段謄注航海日記,測量太陽和星座的位置,練習操縱各種儀器。返航時學員們輪流駕駛,教師將航海日記仔細勘對。
這一時期,朝野對於海軍事業日益重視,本來應是海軍教育發展的大好時機,然而隨著沈葆楨調離船政局,船政學堂的管理就日益鬆懈下來。1880年12月17日,江南監察御史李士彬奏稱:「聞福建船政初開局時……局中學生督課綦嚴。勤者獎之,惰者革退。近則專恂情面,濫竽充數,不一而足」。1884年10月23日,船政大臣張佩綸更指出,沈葆楨創校時,詳立章程,遴選俊秀,學校十分整肅。近十餘年來,考校生徒不無徇濫,而泰西機巧日辟,船政經費日絀,不免因陋就簡,狃一得以自封,偷惰寬疲,後學堂尤甚。他飭令洋教習將水師將弁應讀之書,應學之技,增購洋書,開足課程,並取天津水師學堂章程,以補閩學疏漏。船政學堂作為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竟要向開辦才三年的天津學堂學習,可見其內部的鬆弛混亂已十分嚴重。
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做些橫向比較,有時是很有興味的。就在半月前,10月6日,美國海軍部長威廉·錢德勒簽署了一道命令,決定在羅德島新港的一所貧民院里,建立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美國雖然在很早就開始使用蒸汽艦和鐵甲艦進行作戰,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忽視海軍建設。南北戰爭時,海軍艦船曾達700多艘,到了戰後,大量軍艦退役,或出售給商人改為商船。至1880年時,僅剩下48艘軍艦,還都是過時的老傢伙。波特海軍上將稱其為「畫在中國人的古代碉堡上的龍,只能起嚇唬敵人的作用」。美國海軍力量退居世界第12位,排在丹麥、中國、智利之後。1875年4月8日,在盧斯海軍准將倡導下,國會批准招募750名16~18歲的少年進入學院學習。先在港內接受預科訓練,然後到練習艦上學習火炮、船藝和其他技能。這個做法和船政學堂是十分相似的。接著,美國醞釀已久的海軍改革開始出台。盧斯擔任第一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他邀請馬漢中校開設海軍歷史課。第一學年結束時,海軍軍事學院的全部設備,包括1張特拉法爾加角海戰圖,4張借來的課桌和12把借來的椅子。盧斯將軍說:「不僅沒有教官,也沒有課本」。人們對於海軍軍事學院能夠存在幾年抱有很大的懷疑。在當時,即使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也只教技術課程,盧斯卻設想「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研究如何將海戰從單純的經驗階段上升到科學的高度。」兩年後,馬漢出任第二任院長。盡管官方人士仍然橫加干預,阻撓學院研究戰略問題,只要求安排技術發展方面的課程,但馬漢不屈不撓,堅持海軍戰略研究,將他在學院授課的講義修訂成《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年》一書,從而確立美國海軍發展的基本理論,為美國海軍事業的巨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軍院校之一。
簡單地拿中美之間的海軍教育以及海軍力量做對比,也許並不合適,因為兩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建設海軍的目的也有很大的差異。但從美國注重海軍教育之後極大地推動了本國海軍事業的發展,而中國新辦的海軍學校日益腐敗的事實中,可以總結出許多值得汲取的歷史教訓。

4、馬尾船政學堂的簡介

船政學堂,分為前後兩學堂。前學堂為製造學堂,又稱「法語學堂」。回目的是培育船答舶製造和設計人才,主設有造船專業。開設有法語、基礎數學、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機械學、船體製造、蒸汽機製造等課程。優等生後被派往法國學習深造。後學堂為駕駛學堂,亦稱「英語學堂」。旨在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船長,主要專業為駕駛專業,以後增設了輪機專業。下設英語、地理、 航海天文、 航海理論學等課程, 學習優異者選送英國留學。學生稱為藝童,堂長稱為監督。同年為了培養工程繪圖人才在前學堂內又附設了繪事院。1868年沈葆禎為了培養技術工人又在前學堂內增設一所技工學校——藝圃,藝圃的藝徒半天上課半天學習,學習期限3年,畢業後擇其優者隨前學堂學生赴法國各大船廠實習,其餘分配於船政各廠。

5、福建船政學堂在民國時期,以及建國後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一、福建船政學堂,正式名稱: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由左宗棠奏請創辦,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主持下於1866年在福州設立。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制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後來成為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的嚴復。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後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在沈葆禎的苦心孤詣下船政學堂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由船政畢業的學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和近代工業的骨幹中堅。

二、馬尾船政學堂,始於求是堂藝局,是由多個學校組成。

(一)求是堂藝局

船政工程於1866年12月23日(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全面動工,求是堂藝局同時開局招生, 招收105人。堂址乃於城內暫設兩處:定光寺(又稱白塔寺)與仙塔街;城外分設亞伯爾順洋房一處。1867年1月6日開學。學制初定5年,實際為7年。

學校於1867年6月6日遷至馬尾新校舍,按其前、後位置,分為前、後學堂。

(二)前學堂

1867年仲夏,在馬江之畔、中岐山之麓建起了中國第一所科技型高等學府——船政前、後學堂 ,培養高級造船、輪機製造和航海人才。6月8日開始上課。

前學堂習法文,學製造,亦稱製造學堂。

(三)後學堂

後學堂習英文,學駕駛,亦稱駕駛學堂。

1867年7月20日沈葆楨甄別前、後學堂藝童。

1868年2月增設管輪學堂,故亦稱駕駛管輪學堂。 堂課5年,艦課2年。

(四)繪事院

1867年12月26日設立繪事院,招生39人學制圖、繪算概要等。學制三年,培養中級測繪人才。優秀生可升入前學堂。

(五)藝圃

1868年2月17日設立 ,又稱藝徒學堂。招收藝徒100多人,學制5年,培養中級造船工人。1897年4月藝圃分為藝徒學堂和匠首學堂,學制分別為三年。藝徒擇優升入匠首,培養高級技工 (技師)。優秀者可任監工(工程師)。

(六)電報學堂

1876年3月9日前學堂增設電報專業,又稱電氣學塾或電報學堂,招收32人。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校。

(七)福州海軍製造學校

1913年10月,前學堂改名為福州海軍製造學校。 學制延長到10年。

(八)福州海軍學校

1913年10月,後學堂改名為福州海軍學校。 學制改為8年4個月。1926年5月,海軍製造學校與海軍飛潛學校並入海軍學校。

1925年7月,增設化學專業,培養彈葯檢驗人員,學制3年。

1926年5月,海軍製造學校與海軍飛潛學校並入海軍學校。

1937年7月7日,日寇入侵。9月海軍學校遷鼔山湧泉寺上課。1938年6月25日由鼔山內遷湖南湘潭。10月海軍學校由湘潭再遷貴州桐梓(史稱桐梓海校)。
1941年2月增辦造艦班,航海班視力欠佳、原應退學者12人轉入,學制3年。

1945年5月19日上午,日寇撤離馬尾前,埋炸葯炸毀海軍學校、海軍練營、勤工學校、望樓、海軍官員宿舍(20號洋樓),放火將機關、學校宿舍燒成廢墟。船廠中發電廠、拉鐵廠、一號船塢均被炸毀。下午收復馬尾。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12月遷貴州桐梓的馬尾海軍學校遷往重慶山洞。1946年12月遷至南京下關,與上海中央海軍軍官學校合並為青島海軍軍官學校。1949年9月南遷至廈門的青島海軍軍官學校遷往台灣左營。

(九)福州海軍藝術學校

1913年10月,藝圃改名為福州海軍藝術學校。

(十)福州海軍飛潛學校

1917年12月創辦,由海軍藝術學校在校生轉入。甲班學飛機製造,乙班學潛艇製造,丙班學發動機製造。1928年辦的航空班,專門培養試飛飛行員。1926年5月,海軍 飛潛學校與海軍製造學校並入海軍學校。

(十一)勤工、商船學校

1935年2月 海軍藝術學校停辦,籌辦「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簡稱勤工學校)。8月省教育廳准海軍藝術學校 改為私立勤工學校。

1937年5月省教育廳准勤工學校設立高級機械科和高級航空機械科,招收高小畢業生,學制5年。校名改為: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

1937年7月7日,日寇入侵。9月3日勤工學校遷鼔山下院上課。1938年6月10日內遷尤溪縣。6月12日馬尾勤工學校內的三個實驗室被日寇炸毀。

1941年6月勤工學校遷至將樂高灘。

1943年7月受省交通局委託,代辦汽車機械科,招收41人,學制為高中3年制。

1944年2月勤工學校受省教育廳委託辦「福建省立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簡稱商船學校),一個班子,兩面牌子。

(十二)高航學校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遷回馬尾,兩校合並, 改稱:福建省立林森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簡稱高航)。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後稱: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

1952年8月全國院系調整,並入福州工業學校、集美航海學校、上海造船學校。

(十三)福建船政學校

1981年5月1日無母校的勤工、商船、高航三校校友在榕集會,慶祝校慶。推舉五校友向省領導建議復辦福建馬尾商船學校。

1982年5月 省政府批准復辦,10月6日福建馬尾商船學校開學,省長參加開學典禮。

1988年5月改為福建船政學校。1994年9月遷入倉山首山路辦學。

1999年9月與交通學校等四校合並升格為大專改稱:福建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6、創辦了第一所海軍學校船政學堂的人是誰?

左宗棠

同治五年(1866年)6月,左宗棠上《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折中寫道:「臣愚以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輪船成,則漕政興,軍政舉,商民之困紓,海關之稅旺,一時之費,數世之利也。」(《左宗棠全集》書牘卷七)為此,他決心整理水師,在馬尾設局造船,培養人才。7月14日,同治皇帝准奏,以「實系當今應辦急務」令其辦理。10月,左宗棠奏請江西巡撫沈葆楨擔任船政大臣,總理船政。11月,左宗棠又奏請開設求是堂藝局。自此,中國近代船政就在東南一隅的福州誕生了。

7、船政學堂在什麼歷史背景中創立的

背景和過程:1856年,英法聯軍就聯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並且最終殺入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承德,並且再沒能回去,最終病死在承德避暑山莊。"康乾盛世"的落日余輝終於隱退在漫漫的長夜悲歌之中。此後,在與曾被我們嘲諷的"外夷"的幾次"會師"中,無不是以天朝上國顏面掃地而告終。從此外國公使駐京,總理衙門設立,洋務運動興起,福建船政創立,乾隆皇帝主動關閉的國門在百餘年後重新進行了開放,不過這次卻是備含艱辛與屈辱的被迫進行的"改革開放"。
船政局創辦經費47萬兩,由提解部庫之四成結款內撥用,常年經費自1866年11月起由閩海關月撥五萬兩,養船經費則由福建省稅厘局提供。1873年經總理衙門批准,另從茶稅項下每月增撥二萬兩。19世紀70年代初,由於經費困難,船政局一度擬製造商船供商人雇領租用,但被總理衙門禁租。
1866年,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這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用以製造和修理水師武器裝備。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機器製造總局。左宗棠的建造船廠,醞釀較早。1864年,他曾在杭州製成一艘小輪船,"試之西湖,行駛不速"。1866年,鎮壓了太平軍余部以後,著手籌建船廠。他奏稱:"自海上用兵以來,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同虛設。""臣愚以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同時指出:"輪船成則漕政興,軍政舉,商民之困紓,海關之稅旺,一時之費,數世之利也。"顯然,他把建設船廠看成是富國強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務。經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商訂合同,議定自鐵廠開工之日起,五年內由他們監造大小輪船16艘,並訓練中國學生和工人。廠址設在福州馬尾羅星塔地方。除開鐵廠和船廠之外,船政局還設立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分前後兩堂,前堂學習法文,以培養造船人才為主;後堂學習英文,以培養駕駛人才為主。
1884年中法戰爭中,福州船政局遭法軍嚴重破壞。戰後雖力圖恢復,但生產能力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更見衰敝。總計從1866~1907年,船局共造成各種船舶40艘。其中在日意格任監督期間(1866~1874)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質輪船。1874年起,造船業務改由自己培養的技術人員主持,到1895年繼續造成船隻19艘,其中有鐵脅兵船和鐵脅巡海快船,並自造復式輪機,船局的技術水平顯見提高。甲午戰爭後到1907年又先後造成7艘。
辛亥革命後,船政局歸海軍部管轄,規定船政經費每月三萬元,從福建省財政廳上繳中央的國稅項下撥用。中華民國初期政局動盪,經費不繼,船局主持人屢易,製造業務無所建樹。1928年改稱海軍造船所。抗日戰爭期間,船廠屢遭日機轟炸,損失嚴重。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離大陸時,又拆遷走大部分機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人民政府接管。

8、洋務派創辦的學堂有哪些

洋務派創辦的學堂有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上海機械學堂、北洋電報學堂等。

一、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辦)-1902年(並入京師大學堂)),清末自強運動期間中國政府官辦的外語人才學校,以教授西方語言為主的官辦教育機構,也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機構。

校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設英文館(相當於系),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當時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的統稱)、化學等館,1866年時又增設天文及算學等課程。

學制分五年、八年兩種。八年制又分前館、後館。後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學員兼學天文、算學、格物、化學、醫學、機器製造、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

二、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廣方言館創設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江蘇巡撫李鴻章奏設,以培養翻譯人才。

廣方言館仿照同文館設立,是外國語言文字學館,選拔鄰近地區十四歲以下的文童,聘西人及內地品學兼優之舉人、貢生教習。

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製造總局設立翻譯館,並於同治八年(1869年)將廣方言館並入製造局內,但仍保留廣方言館名稱。廣方言館除英文、法文、算學外,亦有教授地礦、金屬、機械、船炮等工科知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廣方言館改制為工業學校,脫離江南製造總局。

三、福州船政學堂

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奏准於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製造船艦及相關火炮等軍械。同年左宗棠調往陝甘,船政大臣由沈葆禎繼任。福建船政選擇在馬尾為基地,興建船塢及相關海軍設施,從歐洲聘請工匠及教習教授造船。在建造造船基地的同時,沈葆禎亦非常著重培養船政及海軍人材。

四、北洋水師學堂

北洋水師學堂,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辦於1881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停辦。嚴復曾在這里任教和擔任總辦。

光緒六年(188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鴻章上奏朝廷,在天津建立一所現代化的水師學堂二這是為建立北洋艦隊所做的另一項准備工作。因為恭親王的鼎力支持,李鴻章 很快就得到了允准。 李鴻章任命吳贊誠督辦水師學堂,具體負責辦學事宜。1881年校舍落成,校址在天津衛城東三里天津機器局。

五、北洋電報學堂

北洋電報學堂,又稱天津北洋電報學堂,創辦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停辦。原址坐落於天津東門外扒頭街,後選新址於天津法租界紫竹林(今吉林路承德道一帶)一帶,是當時中國近代第一所工業技術學校亦是中國最早的電報學校。

9、馬尾船政學堂的歷史人物

船政學堂的學風極為嚴謹,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前學堂的學生到各船廠實習,而後學堂的學生則上練船實習,船政為此專門製造和購買了數艘練船。1871年船政學生(其中包括劉步蟾、嚴復、方伯謙、林泰曾等)駕駛練船「建威」完成了北起遼東南至新加坡的遠洋訓練。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學生赴英、法等國學習。李鴻章曾盛贊馬尾船政學堂為「開山之祖」,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的馬尾船政學堂將永遠彪炳史冊。
由船政學堂畢業的部分歷史名人:
前學堂: 魏翰(造船專家、民國時任海軍造船總監、福州船政局長)。
後學堂: 劉步蟾;鄧世昌;嚴復;葉富;羅豐祿;林永升;林泰曾;葉祖珪;薩鎮冰;詹天佑;劉冠雄。